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道北,從繁華趨向落寞

攤開大馬半島的地圖,道北(TUMPAT),吉蘭丹州東北部的一個邊陲小鎮,也是瀕臨浩瀚南中國海的沿海之鄉。
想當年(1990年),接到教育部一紙通令,只身橫跨蒂蒂旺莎山脈從西海岸的沿海老家直奔道北育智華小報到。對於此地,華、巫、泰裔混居的樸素小鎮風味,我還蠻喜歡。於是,很快就融入這裡的生活,也慢慢揭開道北鎮的風情。
在許多個午後,我喜歡到鎮上一間由一對海南老夫妻開設的咖啡店品嘗那香濃的海南咖啡和烤面包。有時遇上一些老道北,話匣子一打開,許多陳年軼事就隨著那濃濃的咖啡香散開、散開……

老道北們最緬懷的還是那一段輝煌、繁華的光輝歲月。早年英殖民地政府在道北鎮外設立深水碼頭,許多歐美的貨輪都停泊在此上貨下貨,道北的華裔人口也隨著商業活動蓬勃劇增。一些欲回唐山的華僑也可經此搭貨輪回鄉,一解思鄉之苦,道北的重鎮地位可見一斑。
到了五、六十年代,離道北50公里外的鐵山的鐵苗也是先由火車載來此,然後才轉售到國外。所以當年在火車站、港口工作的勞工也超過500人,是道北繁榮的高峰。那時燈紅酒綠的道北是不夜之鄉,為後人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生活故事。
傍晚時分,我信步走向離咖啡店不遠的火車站,想尋回昔日那人潮洶湧、老道北口中繁華的蛛絲馬跡。不過,鐵道局在東北最後一站的道北火車站在昏鴉歸巢、落日余暉下顯得更落寞、老態……
自從70年代州政府不願花巨款挖深河床而關閉碼頭後,道北的發展和繁榮已不複當年,許多華裔遷移他處。於1916年創立,丹州最早的華校育智華小的華裔學生人數也“江河日下”。到了今天學生人數有一半以上是非華裔,也是丹州最多泰裔的華小。
當年創校的先賢本著發展母語,維護根的教育精神,應沒想到時代的變遷,華校風貌今天更具包容性。老道北說,這是傳承中華文化命脈的香火,絕不能讓它熄滅啊。
最讓老道北忘不了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道北附近的海邊就是日軍登陸大馬的首個地點之一。
在淪陷期間,當地一名活躍份子林曉東因涉及抗日活動被日本政府殺害。由於林氏誓死也不供出其他同盟,死後人稱“林曉東烈士”,其墓碑現今設在當地的一間暹廟里,另一個說法是林曉東是國民黨由重慶派去吉蘭丹籌賑的中國抗戰重慶代表。1946年8月,林氏遇害,過後在立碑時,據說國民黨駐馬領事伍伯勝還親自前來題字並主持立碑儀式。
歲月,一如流水,悄然而過。曾經光輝過、燦爛過的道北,雖然我無緣身歷其境,但通過老道北的細說從頭,讓我聽出耳油之余,也借此禿筆為自己在道北華小度過11年教學生涯作一註腳。
作者:黃昌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