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今人論“孝”

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种现象,父子为洋房争权、父母子女因遗产或钱财问题而闹上法庭。旧日社会少有的这种伦理问题,今已屡见不鲜。这引发我对家庭亲子之间的问题反复深思。
许多父母面对儿女的问题不知所措,报章上频频登载父母向儿童心理医生的咨询。 试想想,每一个孩子都是由父母胼手胝足,从呱呱坠地到抚育成人。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试问素未谋面的心里专家是否能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对父母产生叛逆的现象,问题徵结到底何在?
家庭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能为孩子的伦理道德的教化,提供最好的环境与条件。孟子曾经说道:“孩提稚童,无不爱其亲者”。家中的父母与子女那种自然的、无法摆脱的关系,意味着一种强制和束缚。借着这强制的力量,父亲的威严在管束孩子时能起着驯服的作用,令孩子学习如何抑制不羁的欲望。母亲的慈爱又能抚恤孩子的心灵。双亲发自天然的爱心是引发孩子对父母孝心的最好灵药。
家教是旧社会最初的启蒙教育。孩子年幼,思想方未定型,这正是施行家庭道德教育最佳的时候。家庭教育必须从‘孝’做起。‘孝道’是道德行为的起步,对一个人的思想倾向有着极大的塑造力量。孩子自幼就应该从父母长辈那里接触传统伦理孝道的熏陶。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必须让他们明白必须为父母尽一些义务以报答父母艰辛抚育之恩, 逐步学习和实践行为规范,经过潜移默化沉淀于潜意识里。
旧日华人家庭的家教内容十分强调对父母的遵从。父母的教诲与其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多数家庭对教育子女都有一套严格的家训:孩子对长辈说话不可大声更不可顶撞、不可在大人讲话时插嘴、不可当场拆开客人带来的礼物、不可在吃饭时先长辈动筷等等。现在的孩子在教育制度下承受很大的压力,父母因怜爱孩子而呵护成全。无形中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强烈自我意识,淡化了尊老敬孝的观念。 于是,造成今日多数孩子欠缺礼貌、不为他人着想、目无尊长,就如饭前唤一声:“爸妈吃饭!”似乎也已成了绝响。
今日以受英文教育,接触西方自由文化的家庭为多数,许多父母学习西方家庭, 认为应该完全尊重孩子享有的人权,视孩子的权力和自己平等一致,甚至摒弃了传统家教而采取自由平等的教育方式, 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事。试问 一个权力与孩子平等的父母将如何对孩子施予管教呢? 孔子曾说:“夫孝,始于事亲”。但是,对有平等权力与父母争辩的孩子,又如何灌输予孝道所包含的敬亲、顺亲、悦亲以及长幼有序的伦理教育呢?
长辈对孩子不应该流于溺爱而失其真理,对子女的失当言行不能姑息,对其过失更不能维护包庇。父母无须怕孩子反感叛逆,待他们长大后自然能理解而心生感激。毕竟, 传统孝道本是为了维护家庭次序而发展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双向的,家教中的孝道教育要求对父母尽孝的回报,是现代子女责无旁贷的义务、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的传承和道德价值观念,如果待孩子长大才加以强调,恐为时已晚矣!
《诗经》对父母的恩情有着生动感人的描述:

“蓼蓼者莪,匪莪伊篙,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小雅·蓼莪》

这首诗深深地流露对父母恩情的无限感怀。舐犊之情是在亲子之间的哺育,长养过程中萌芽,也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发自内心纯真而至朴的爱,人类从中提炼出了充满敬爱之孝。不过,孝的至善时而被古人恣意挥洒到超越合理的限度。譬如,能创造奇迹、感动天地、更能泣鬼神等等荒谬言论,使这美好的人间亲情异化成迷信。其实,孝的善报是没有必要被如此刻意强调或夸张的。

“孝”不仅影响中国历代人们的思想,也成了中国社会据以批判人们行为的准则。 古代社会重“孝”有其一定的原由,它对家庭和谐、社会融合、国家安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儒家伦理孝道配合了其他道德范畴,创造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支撑了中国几千年,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历劫不覆,生生不息。 这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优秀传统蕴藏着的超时空的道理,至今不失其积极的社会意义,是值得今人传承和推崇的。

文:曾嬋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