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移居阿拉伯前,我一直在思索,如何在文化的沙漠里,开拓女儿对自己文化的视野。如每个在这里居住的中国妈妈一样,孩子学习中文是我心头的一块隐患,在享受着国际化的教育机会的同时,我们不忍孩子在塑造自我的过程当中,忽略了这关键性的一环。
萦绕在脑海中的问题,开始有了答案。
去年,台湾天下教育基金会“希望阅读”的负责人,前来新加坡分享他们推广阅读活动的成果,让人深深感动。我来自马来西亚的一个小镇,那时,那里没有先进的公共图书馆,学校的藏书也少得可怜。爱与书为伍的朋友屈指可数。爱阅读的孩子一般都把能接触到的书背得滚瓜烂熟,因为有的书实在太少啊!“希望阅读”运动最感人的一幕,是把藏书用流动图书馆载往如我家乡一般偏远的乡镇,让那里的孩子也有机会接触到他们眼前以外的世界。
看着“希望阅读”影像里那个如面包车一样的流动图书馆,在台湾山区蜿蜒的路上爬行、孩子们期待的目光和纯真的笑嫣,实在让人激动。幼儿有大量的吸收能力,但语文只学不用,并不能成为持久学习的动力。阅读,成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孩子会因为爱阅读而愿意学习语言,会因为有相关的语言能力,所以更爱阅读。语文的掌握跟阅读习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而掌握语文的敏感期是在生命中的头六年。所以,要如何把一颗阅读的种子播种在沙漠上,成了一个必得实行的梦想。
今年到阿杜拉大学工作的中国家庭数目剧增。四月份,我们居住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同意成立中文故事会。于是,我在这里开始耕耘一个小小的心愿:每个周末上午,
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给五岁以下的孩童说故事。
这个主意来自美国的故事妈妈克里斯丁娜。她在一年前开始义务为幼儿讲故事,作为前小学英语及英国文学教师的她,正好把经验派上用场。克里斯丁娜孜孜不倦,尽管听故事的对象只是小小人儿,她的准备功夫却是做得十足的,比如说她的木偶戏剧,最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每周带着晓宁参加她的故事会,是我最期待的事。有了一个“好榜样”,我也觉得自己可以贡献一点时间和力量,为这里的华人孩子们设立一个活动空间。
依然记得第一个故事会,有十多个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前来。开始的时候自己也有一点儿紧张,但看着孩子们抢着回答我的问题时,便知道自己总算得以吸引小观众。对于办幼儿活动没有丝毫经验的我,得从故事题材、活动的多元化、绘本的来源等等开始着手学习。
总之,孩子与大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要办的话,就要让大家觉得能从中获益。
渐渐地,这项活动有了固定的小观众群;家长们偶尔说起,孩子在家里唱我教他们的儿歌,或谈起某个故事,他们记得珮雯阿姨。虽然我没有在故事会里教过一个方块字,但能为他们做好迈向阅读的准备,我便满心欢喜。晓宁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开始自动翻书、模仿阅读。
我对支持这项活动的家长们心存感激。我是真心地希望,大人和小孩共同的陪伴,能凝聚成一股更大的力量,让孩子们在路过这个沙漠时,不会错过培养以母语阅读的良好习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