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香港有一种情意结,不全因为内子是香港人。
香港和新加坡一样,是高节奏的城市,然而香港的空间比新加坡狭小许多。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和摩擦,也相对的提高。香港和台湾一样,是拥有高素质文化的城市;然而,文化修养方面,台湾却显得含蓄而温文有礼。三个同样属于岛屿的华人地方,各有千秋。
早期所认识的香港,全依赖香港的无线剧。认识内子前,因工作关系对香港有了初识;和内子一起后,便扩大了我对香港的认知。
拥挤
香港旺角,号称全世界最拥挤的地方。
这衔头实在不是盖的。你在半夜12时到旺角去,那里的人潮会让你误以为是晚上八时。我很纳闷,怎么这些人都不睡觉。
为了拍一张具有香港特色的照片,我选择了鸭寮街。那里非常拥挤,还有一些香港老旧的建筑,那是我最喜欢的景色。我设定好相机,站在路口多个地方取景,有好几次我还被拥挤的人群撞倒。我退到马路一旁,当人行灯一闪,马上按快门,拍下拥挤及匆忙的情景。
我极为喜欢这张照片。ILFORD 黑白菲林让我保存了密密麻麻建筑物的细节,尤其是具香港特色的凸出广告牌,还有人来人往的神情。
看着看着,我就在熙攘的鸭寮街呆上半天。
住宿
我曾跟随内子拜访她的表姐、朋友和岳母。当我抵达他们的家,即对港剧呈现的豪华大屋印象,彻底推翻!
香港的面积虽比新加坡大,但由于地形的关系,建屋的地点十分有限。许多公寓建得比新加坡组屋更高,而普遍一间套房的面积,也只有新加坡四房式组屋的一半。
内子父母家的面积可算不小。两间卧室,一个客厅,一个厨房,一间厕所,对一般小家庭是绰绰有余。问题在于套房和套房间建得太密,我甚至能看到邻居的电视晚间新闻。这套房的价值大约新币两百万。对一般香港人而言,极可能是一辈子的债务。
内子表姐的家则较小。其中一间卧房只能容纳一张双人床,衣橱和书桌,省缺了椅子。厨房则是一道狭长的空间,难以容下多一个人。
这就是我对香港最“震撼”的印象。内子说,由于房子狭小,很多年轻人长大后就自行搬出去。当下,我终于明白,为何午夜十二时,仍有那么多人在旺角溜达。
历史走廊
关于香港的繁华,电视上已有了太多太多。
只要你是游客,一到香港,肯定会去指定的旅游地点:旺角、维多利亚码头、中环、兰桂坊、铜锣湾等地方。
其实,香港有一些安静,却埋藏着香港开凿故事的地方。游客一般不到这里,因为冷清得不像香港。去年的某一天,我决定花一点时间,去寻找这些故事。
我到了中环,穿梭在紧锁眉头的上班族,擦肩打扮时髦的办公室女郎,抵达兰桂坊。早晨的兰桂坊显得额外宁静。没有了夜晚的风花雪月,多出让人振奋的气氛。兰桂坊,说穿了是条弯弯曲曲的斜坡,沿着浅浅的梯级。我穿过兰桂坊,到达荷里活道,这是条很长的街道。而当中有不少街道,更像是小巷的隐藏,石板街和永利街就隐藏在这儿。
石板街又名砵甸乍街,整条街由石板铺成的浅浅梯阶 。任达华在电影《文雀》里骑着自行车在此游荡,用路来双反 2.8E(Rolleiflex)拍下一些照片。
再往下走,很快就到达文武庙和楼梯街。摩啰街有许多古董店铺。我对古董兴趣不大,但对毛泽东时代的激励油画深感兴趣。那里有相当多这类油画。
楼梯街,本身就是一条长长的梯级,我没算过有多少级,但感觉不长。只要沿楼梯街而上,会看到许多旧房宅倚着梯阶一层一层往上建。
香港岛,由于地形关系,许多地方都是斜坡,造就了这些高低不平建筑物的景象。这些建筑物十分老旧,却都还有人住。一群菲佣难得空闲在楼梯街叽叽喳喳闲聊家常,有些甚至还带着小主人。
有位卖画的年轻人在吃早餐,没留意到我悄悄地按下快门。我顺着楼梯街上去,半山腰还有几条小巷。有一间棺材店,里面摆着古老的传统棺材,让人感觉额外阴森。
惊喜的是,无意间发现隐藏其中一条小巷的永利街。这里其实根本就没街道,只是一条小巷。小巷里有最早期的印刷公司(店铺如此说)。根据手上的资料,永利街的正确位置在楼梯街与城隍街之间。永利街其实没什么特别。就只因为电影《岁月神偷》,任达华在这条街经营鞋店,而政府不得不搁置对这条巷子的拆楼计划。
这些楼房在香港简称唐楼。居民反对把这些具历史性的唐楼拆除,就挂上布条,谴责政府的行动。与新加坡政府不同的是,香港政府要不放任这些建筑,不然强硬拆掉;而新加坡政府则会重新粉刷,然后装置现代化的空调,装修成个性小店或餐厅。
个人认为,现代化的老旧建筑,其实已经失去原有的古老韵味。香港的唐楼虽然已成危楼,可是你一栋一栋地走过去,每一间唐楼,都似乎等你留步倾听沧桑的故事。
这里十分安静,仿佛是一个繁华舞台的背后。我逐一摸索唐楼,研究生锈的锁头和老旧的门把。偶尔有人好奇地探头,看到我拿着两台旧菲林相机,什么也不说就走了。
这里街道的名字都很有趣,直接得来富有创意。楼梯街、摩啰街、鸭巴町街、坚道等,那是英语音译的效果。
就这样,穿梭于错综复杂的小巷,消耗一天的时间,窥探香港鲜为人知的一面。
文化
香港人文化素质和台湾人一样高。
很多时候你可以找到足于会心一笑,或哭笑不得的词汇。这可是小市民幽默的表现。
在茶餐厅,“行街”意味叫外卖,“走奶”意味咖啡奶茶不要放牛奶,“鸳鸯”意味咖啡掺奶茶,“飞沙走石”意味咖啡奶茶加砂糖!
新加坡咖啡店文化也有不少这种俚语,但不及香港那般传神。在新加坡咖啡店,“钓鱼”意味中国茶袋,“踢球”意味美绿;,“这里喝”意味不打包。
想了解一处地方的文化水平,阅读当地的报章和杂志就行。这里的本土报章、杂志和书籍种类惊人。当然,亦栽培不少著名的漫画家、作家和名嘴。暂且不说名作家如金庸、倪匡、亦舒、马荣成、蔡澜等人,连一个在街边胡乱涂鸦的也可以提上名人榜。
我总会花部分时间逛书店,肯定能找到惊喜连连的书籍。
美食
其实,我不觉得香港食物特别美味,只是在新马一带比较少见。
“餐蛋面”有何特色?不过就是面条加个蛋,配午餐肉。在新马一带的面摊也这样卖。关于云吞面,跟新马的却是截然不同,白细的面条汤,佐配清淡的云吞汤,异于新马那种黑漆漆云吞面。
有一种食物,我倒是不会错过,就是烧乳鸽,似乎只有在香港才吃得到。滴着烤肉汁的乳鸽肉沾上酸梅粉,一并往嘴里送,那感觉太美妙了!什么高脂肪全都暂抛脑后。
虽然没什么特别,香港茶餐厅文化还是延伸到新马一带,几乎到处都可见到港式茶餐厅。遗憾的是,真正道地港式茶餐厅倒没几家。
例如说鸳鸯奶茶,就不及香港的丝袜鸳鸯奶茶细嫩的茶香味。香港茶餐厅一般都是市井小市民光顾,新马一带的港式茶餐厅则被“高级化”。
后记
香港和新加坡有许多相似之处。内子到新加坡没多久就完全适应这里的生活。
一般香港人有一种优越感,就是以香港人自豪,内子和我的香港同事皆如此。也许是早期的环境,逼使香港人自力更生,追求卓越,在剧烈的竞争里脱颖而出。
为何新加坡人没有如此优越感?是太多的外来移民所导致,抑或拘于政府的精英教育政策?这点,我怎么也摸不着头脑。
内子和我曾想定居香港,但我们都认为现在还不是时候。我很喜欢香港的文化气息,但我不喜欢那里的拥挤,还有那房子的设计。内子则以小儿教育的角度为依归,她认为目前新加坡的教育比香港的教育更为优秀,尤其是语言方面。教育对我来说,反正都是填鸭式,差别不大。然而,香港人那种自豪、勇于表达意见及对文化的宽容,是我所欣赏,亦是我对香港的眷念。
香港,将是个十分精彩、十分完美的华人居处,只要它不那么拥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